打印页面

首页 > 综合信息综合信息 媒体看艺校——《中国文化报》:山东梆子戏发展任重道远

媒体看艺校——《中国文化报》:山东梆子戏发展任重道远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山东梆子戏要想振兴发展,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是关键。”山东梆子戏后备人才培养研讨会近日在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举办,来自全省各地的戏曲艺术界专家就山东梆子戏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历史  地方戏曲的奇葩

梆子腔是对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在传承过程中,梆子腔陆续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山西梆子、江苏梆子等。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菏泽、济宁、泰安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区别。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1952年,上述梆子腔流派被统一定名为“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自清代初年传入山东,广泛流传于鲁西、鲁南广大地区,是山东省地方戏代表性大剧种,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山东省戏曲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高鼎铸介绍,山东梆子戏文化底蕴深厚、音乐优美、风格独特,全省剧团众多,戏迷票友遍布全省。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有梆子戏观众7000多万,戏迷、观众热情很高,有专门的梆子戏迷票友联谊会,每年坚持搞联谊活动,这些都构成了梆子戏发展的良好群众基础。

现状  传承发展遇瓶颈

“山东梆子戏是最能代表山东地方戏曲的剧种,可惜自1986年省级剧团山东梆子剧团解散后,梆子戏的发展受到限制,只有地市和县级剧团,有的前些年甚至改成了豫剧团。”谈及梆子戏的传承发展,高鼎铸唏嘘不已。他表示,现在山东梆子剧团大都面临人员短缺,主要演员匮乏,演员年龄老化等不利局面,对梆子戏的传承影响很大。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柴心记则表示,培养梆子戏后备人才是梆子演员几代人的梦想,但是团带班的老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全面,学校教育有优势,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现在我们剧团的发展不错,每年演出任务很多,但多是40岁以上的中年演员,许多老演员已内退,青年演员跟不上,如果没有后备人才,这个剧种的发展也就没有希望。”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刘玲建议,希望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梆子戏的传承发展,以山东省文化艺校这样办学基础好的学校为基础成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选择优秀师资,培养高质量人才,补充院团人才需求。

发展  “研、学、演”相结合

日前,《2013莱芜梆子经典剧目展演年》开幕式晚会在莱芜市莱芜梆子小剧场举行,上千名观众观看了演出。这场由莱芜市委宣传部、莱芜市文广新局、莱芜梆子剧团联合打造推出的文化活动,旨在传承、保护、发展莱芜梆子艺术,打造莱芜品牌文化,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现如今,莱芜梆子《儿行千里》已被广大曲艺爱好者熟知,先后荣获第九届“精品工程奖”、泰山文艺奖等多个奖项。2012年更是受文化部邀请参加了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反响热烈。究根寻源,《儿行千里》成功的模式就在于“研、学、演”3个字。2012年9月,《儿行千里》艺术创作研讨会在莱芜市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儿行千里》取得的艺术成功进行了深入解析。

高鼎铸说,最近几年文化事业发展机遇较好,许多豫剧团又改成了梆子剧团,如聊城豫剧院改成了聊城山东梆子剧院。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剧团活力,演出市场不错,但缺少演员,后备人才培养是关键,由学校培养梆子人才恰逢其时。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院长章兰建议提高培养山东梆子后备人才质量,组建省级山东梆子剧团。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院长宋福斌建议根据现有剧团人才需求情况,培养紧缺人才,同时加强山东梆子流派艺术研究。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目前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山东地方戏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谈及未来人才培养,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安立元告诉记者,今后学校将主动承担起山东梆子后备人才培养重任,振兴山东梆子艺术。学校将创建校团一体化、“研、学、演”相结合的综合办学模式,建立山东梆子戏教学、研究和实践基地,繁荣发展山东地方戏曲艺术。

文章来源:http://www.sdwhyx.cn/2013/0123/436.shtml